Skip to main content

助人工作這條路

社工.自我探索.公職

Unlisted page
This page is unlisted. Search engines will not index it, and only users having a direct link can access it.
公務人員保險怎麼買?給第一次買保險的你(風險篇)

公務人員保險怎麼買?給第一次買保險的你(風險篇)

保險規劃請看概念篇及商品篇,本篇從風險管理的角度去衡量人生中不可預期的意外、疾病、死亡。

如何看待風險,會影響個人對於風險採取的因應行為,風險的發生不可控制,但對於可預期的風險,如果能夠透過事前防範,就能將風險發生造成的損害降低。

風險承受度

如果問保險是必要的嗎?我的回答是不一定。

保險是保無法承擔的風險,而每個人承擔風險的能力不同一個好的保險規劃,應該先了解自己的風險承受度,並對於缺口訂定策略以因應風險的發生

研究保險的過程中,我很喜歡並感謝以下三位對於保險的觀點,並從他們分享的文章或留言產出這幾篇文章:

APIN醫師:

一個躺著不用工作,就可以月入十萬的人是不用失能險的。
一個存摺裡有上千萬的人,是不需要區區百萬的意外險的。
一個一次住院花費五十萬,付錢時像去7-11買杯飲料那麼簡單的人,是不需要醫療險、重疾險的。

保險松鼠快易懂 (wayn2008):

保險需求由保戶自己審視,而不該是被業務創造。

daze醫師:

要看願意付出多少代價去規避風險。
如果你希望得到癌症時一定能用上最好的藥,一千萬的癌症險也未必夠用,但如果事先決定真的遇到需要一年800萬就放棄治療,就可省下這部分避險成本。
如果不追求一個成功率99%的退休計畫,只要一個成功率80%,甚至60%的計畫,所需的資金就會低很多。
至於遇到另外40%該怎麼辦?如果能接受的話,其實有一個萬用的答案。

如何看待風險

要先有一個認知,就是風險無所不在,舉例來說,因為怕被車撞,所以不出門,但不出門就不會發生汽車衝撞民宅的事件嗎?

過猶不及,風險無所不在,真的需要追求零風險嗎?

想一想,以下的風險你覺得哪一種適合透過保險來轉嫁:

風險發生機率損失幅度

風險一:發生機率高,損失幅度高

發生機率高且損失幅度高,應採取風險迴避

舉例來說,一位日常以機車代步的騎士,不愛戴安全帽又常酒駕,其交通事故及死亡率一定比安全駕駛高,所以最好的對策就是不讓他騎車,出門都叫計程車,有些危險行為,只要不去做就不會有發生的風險,像是高空彈跳、闖平交道。

這類發生機率高且損失大的風險,你知,我知,保險公司也知,如果有出類似的商品,最後羊毛出在羊身上,保費一定非常高,或是直接寫明在保單條款的不保事項。

終身險比較屬於這類型,人的一生必定會遇到死亡或疾病,且損失幅度可能會很大,因此保費非常昂貴,同一家公司的壽險比較,31歲女性,終身壽險身故300萬元,保費8萬8,200元;定期壽險身故300萬元,保費1,740元。

會推薦定期險,是因為風險會隨時間發生變化,35歲為家庭經濟來源和65歲退休閒賦在家,兩者過世對家庭的衝擊影響程度不一樣。

風險二:發生機率高,損失幅度低

發生機率高且損失幅度低,可以風險自留,並透過其他作為事前預防。

舉例來說,一位常常感冒的人,每個月會感冒兩次拿藥,一年感冒看醫生24次,因為有健保,每次支出掛號費150元,一年共支出3,600元,這筆錢自己可以負擔,就不需要透過保險。

此外,可以風險自留加風險迴避,透過充足睡眠、均衡飲食、規律運動等方式,增加身體健康,減少感冒看醫生頻率。

風險三:發生機率低,損失幅度高

發生機率低但損失幅度高,適合用保險轉嫁風險,將造成的損害降低。

以癌症為例,依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癌症登記報告,110年新發生癌症人數為12萬1, 762人,人口總數為2,337萬5,314人,110年癌症發生率為0.52%

財團法人台灣癌症基金會《2023台灣癌症家庭照護負擔大調查》,財務負擔方面,治療自費使用藥品(包括IO及非IO藥品),整個療程全部花費50萬以下為45.6%,50至100萬為16.6%,100至200萬為13.9%。

癌症部分,流動性資產如果未超過200萬,就建議透過保險轉嫁風險,反之,超過即可風險自留。

風險四:發生機率低,損失幅度低

發生機率低且損失幅度低,採取風險自留

以上面的舉例延伸,身體健康不常感冒的人,一年得一次感冒,支出掛號費150元毫無負擔,當然不需要保險。

評估損失幅度高或低,會隨個人資產變化,小時候零用錢一個月一千元,買一百元的商品會猶豫不決,但出社會每個月薪水六萬,買一百元的商品就不會像小時候這般猶豫。

風險管理因人而異

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保險局資料可以看到,我國2022年人壽保險及年金保險的投保率為266.08%,定義為人壽保險及年金保險有效契約件數對人口數之比率,也就是平均每人有2.66張保單,相較於2007年的196.03%,增長快速。

但從財團法人保險事業發展中心-保險財務業務統計-7.人身保險業業務統計資料顯示,買還本型、年金型保險等投資或儲蓄型保險的人數非常可觀。

換句話說,還是有許多人不把保險當作轉嫁風險的工具,難發揮保險的真正功能

除了保險以外,風險管理方式因人而異,充足睡眠、均衡飲食、規律運動是一個方向;定期健檢,早期發現早期治療,降低死亡率是一個方向;每個人的起跑點也許不同,但終點都是相同的,預立醫療決定書也是一個方向。

其中,定期健康檢查非常重要,健檢重要性不低於保險,最好自費定期健檢,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網站有公費健檢項目,而依公務人員一般健康檢查實施要點,40歲以上公務人員每二年補助做健康檢查,可以善加利用。

風險管理因人而異,而每個人對於風險的承受度,會體現於人生許多層面,包含對於生活決策、職業選擇、投資偏好等。

保險轉嫁的風險

風險的發生,擔心的是有沒有足夠的金錢來面對,而不是有沒有足夠的保險來理賠。

保險支出和資產累積是衝突的事情,支付於保險的金額越多,可用於累積資產的本金越少,所以才會用定期險透過低保費獲得高保障,而非選擇終身險高保費但保障不一樣足夠。

出社會工作有固定收入,資產剛開始累積的情形下,現有資產10萬元,罹患癌症自費支出100萬元,便變成負資產(-90萬元),年輕時保費低,定期癌症險年繳不到1,000元,透過保險轉嫁風險,從儲蓄中拿出一小部分買保險,剩餘持續投資。

隨著時間不斷累積資產,當可動用資產達100萬元,風險發生依然會衝擊資產,考量想要確保現有資產不影響且保費仍低的情形下,依然可以透過保險轉移風險,但當可動用資產達2倍甚至更多,保護現有資產就非必要。

以時間換取金錢,常是最費力且效果不好的方式,而保險運用得當,其實是反過來用金錢換取時間

資產增加速度,會隨著本金變大且薪資逐年調升,而越來越快。

舉例來說,第一個百萬工作四年多理財儲蓄而得,第二個百萬搭配投資兩年多完成,第三個百萬一年多,接下來的百萬不到一年。

如果在資產累積前期,罹患癌症自費支出100萬元,就需要再一個四年重來一遍,但如果是第二個百萬之後發生,就只需要兩年,更之後發生只需要一年甚至不到一年,風險的發生對於資產的衝擊越來越小。

累積資產需要本金,本金需要時間累積,年輕最大的風險是還沒有足夠的時間去累積本金

對這類議題有興趣的人,可以延伸搜尋報酬順序風險(Sequence of Return Risk)相關文章。

結語

保險其實是風險管理的一環,衡量風險,會依年齡、職業、資產、個性等而有所不同。

規劃保險過程中覺得最可惜的是,好的保險商品隨時可能會停售,沒有看到可以接受的商品,甚至只能風險自留,但在年輕出社會還沒有很久,大風險的發生對於資產累積非常不利。

保險並不是必要,但如果和股票、債券、房地產等搭配的好,可以做為資產累積過程使用的工具之一,有了足夠的資產,風險承受度更高,更能妥善規劃生涯和職涯。